Onlin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s
Working group & Expert column
秦皇岛经开区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各项涉及绿色、低碳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并通过工作计划、常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合规性评价验证等方式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各部门能按照规定开展各项工作。
通过自查,以及查询国家和秦皇岛市环保局、安监局官网网站,近三年秦皇岛经开区以及开发区内重点监控企业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较2017年,2018年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态势。
2018年,根据《关于通报河北省2018年度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结果的通知》(冀环科技函(2019)544号),开发区企业中,有凯斯曼秦皇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艺利磁铁(秦皇岛)有限公司、华龙日清纸品(秦皇岛)有限公司、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秦皇岛燕大国海不锈钢业有限公司、秦皇岛中轻啤酒原料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高强度紧固器材有限公司、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秦皇岛京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秦皇岛金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验收。
自国家发布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后,秦皇岛经开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新入园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审批准入,对于入园较早的,有待改进提升的企业也实行了相关改进工作方案。
秦皇岛经开区下设包括管委会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城市发展局、建设规划管理局、政策法制局、开发区管委会环境管理办公室、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局开发区分局等20多个部门。各机构统筹协调,各司其职,积极履责。在现有职能机构基础上,2018年底,秦皇岛经开区拟调整区“ISO14000环境管理者代表办公室”并更名为”绿色生态发展环境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 1、负责开发区“ISO14000国家示范园区”及环境管理体系;2、负责国家级绿色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3、负责开发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宣传和推进工作;4、负责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及后续工作;5、负责区域影响评价;6、负责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生态环保指标提升工作;以及其他工作。
秦皇岛经开区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新模式,形成绿色园区建设新路径。
秦皇岛经开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主动压减传统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大智移云、节能环保、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较好的实现了生态文明与工业生产的共生互荣,成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工业新城的典范。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河北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渤海湾沿岸经济带中心位置,毗邻京津,联结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陆海空交通体系完备。
建区以来,秦皇岛开发区坚持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和“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开发道路,经过起步发展、扩区开发、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四个主要发展阶段,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秦皇岛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市的42%和40.5%,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市的35.2%,实现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73.3%,较好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建成了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2018年,秦皇岛开发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综合排名中位居第28位,成为河北省唯一跻身全国30强的国家级开发区,同时,连续六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测评中位居第一,先后获得“中国创造力开发区、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最具发展潜力园区、河北省经济发展先进开发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开发区、河北省开放发展十佳开发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1、导入理念,规划先行,引领生态工业绿色发展
为了坚持生态发展,开发区把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纳入区域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中,先后编制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等规划和工作方案。
这些规划保证了园区绿色发展有章可循,全区上下思想和行动得到高度统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开发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区域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全国首批、河北省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大力发展数据产业,打造智慧环保平台。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发展数据产业,打造中国“数谷”,吸引国内外顶尖企业入驻,包括IBM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兴网信智慧城市、中兴恒和北斗卫星数据基地、千方科技智慧交通等项目,被评为“河北秦皇岛开发区特色数据产业基地”、“全国数据产业最佳基地”等称号。
依托大数据产业,强化大数据在园区生态环保方面的应用。
建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能耗智慧管控中心”,首批接入开发区重点5家用能单位,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气表等传感设备实现对用能单位多种能耗的分类计量,同时利用物联网数据采集器实时传输能耗数据,通过能源占比衡量能源消耗,实现科学用能。
建立“开发区智慧环保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环境质量分钟级污染动态变化预警告警系统,根据气象因素、污染源头等因素综合判断,及时给出针对性的管控建议,进行污染消峰、减缓污染叠加速度。
通过分钟级的污染预警,实现污染源管控的“稳、准、狠”,延缓污染迁移对重点区域的影响。
3、围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粮油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开展产业生态化,显现出生态工业雏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绿色招商,引进低能耗、低污染排放企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二)结合现有的废铝屑-铝液-轮毂的企业链基础上,围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引进整车装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建设包括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汽车整车装配制造企业、金属锻铸造企业、危废集中处置企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以及冶金、玻璃、电力等过程工业企业构成的汽车生产过程废弃物综合再利用产业链;(三)推行产业共生,推动工业废弃物在网络中实现相互对接,工业企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网络,使物质流从区域整体上得到优化;(四)倡导重点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底,园区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数量已达134家。
4、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景观精品工程,打造第二届园林博览会园。
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扩展,顺利实施了秦皇西大街环境改造、龙海道景观提升、北京道环境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大幅提升了全区道路景观环境品位。
此外,秦皇岛开发区西区还建设了一批生态环境改善精品工程,比如戴河生态园深河景观带的建设工程,在秦皇岛开发区“跨河发展,向西推进”的发展方针指引下,规划建设了“戴河生态园”。
深河环境改造工程为秦皇岛市区西部增添了一条绿色生态化园林水景长廊,被列为北戴河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样板工程,并荣获“2013-2014年度河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开发区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位于秦皇岛开发区西区的栖云山区域近2000亩范围内建设2018年河北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园,通过打造生态景观精品工程,提升了开发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园林景观和完善的休闲服务功能。
2018年,秦皇岛开发区已连续6年在河北省150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一。
为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开发区聚焦培育新动能激发新引擎,着力在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上下功夫,创新实施补链、育新、品牌“三大工程”,持续引领和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补链工程”。
2018年,秦皇岛开发区以解剖麻雀方式对优势产业链条进行细致研究,集中力量补齐短板,以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实施“育新工程”。
结合区情实际,确定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8年,全区已有节能环保类企业100多家,涉及海水淡化、新型动力电池等诸多领域。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工作,确保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品牌企业或产品11个,总量达到39个。
暂无。